他賦予金錢特殊的意義,
讓微薄的收入呈現出最大的價值。
歲月會使一個人的身體漸漸老去,
但仁者的責任,
卻讓他的精神蓬勃常青。
在青島火車站附近,人們經常能看到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大爺,每當看到有人一臉茫然不知方向時,就會快步上前熱情地自報家門:“您好!我是青島人,您要去哪里?我告訴您怎么走。”
他就是被稱為“活地圖”“裸捐老人”的周寶存,十多年來,靠著自己省吃儉用,他捐助了一百多名學生,累計捐助金額達十多萬元。他是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街道泰安路社區一位普通居民,也是一位孤寡老人。
周寶存生于1942年,是青島蒸餾器廠的一名退休職工,終身未婚。自上世紀80年代,他一直住在不足20平方米且沒有供暖的房子里,看似是要被幫扶的對象,卻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為貧困生捐款、捐物,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。他還獲得了2011年度“感動青島”十佳道德模范的稱號。
將物質生活標準壓到最低點的老人,卻把能量釋放到最高。早晨6點鐘,他就已經起床開始晨練。鍛煉完畢,是吃早飯,一個雞蛋一碗粥。“咸菜嘛,我咬不動。”周寶存笑著說。
上午7點,周寶存即去車站給外地游客指路。“我家就住在火車站附近,出門時經常碰到外地人問路,我知道出門在外的難處,就想利用自己的便利條件幫助別人。”
就連除夕,他都要先去站上一個小時才能安心回家看春晚。他說:“獨居老人常常很寂寞,這也是消遣的一種方式。”
晚上,周寶存老人通常花兩個小時讀書看報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,老人就不斷買書,至今已有幾千冊。他對時事熱點和文壇故事等都有自己的見解。
1988年的,老人的單位曾組織過一次向受災地區捐獻的活動,那是他第一次捐獻,他一個人捐出了50塊錢,在那時相當于他一個月的工資收入,也是當時他們廠里捐款最多的人,那一次的捐獻也為日后常態化的捐助埋下了伏筆。
當問及他的退休金時,老人有些激動地說,退休金近期又漲了 ,用不了多久就又可以攢出一萬塊錢捐出去。僅2018上半年,他就為“春蕾女童”捐助了10000元,為山東教育電視臺《益呼百應》欄目捐了6000元。每一次捐助都讓他變成窮光蛋,但能幫助這么多孩子,他發自內心地開心。
明明是應幫助的對象,他卻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幫助他人的一面。在有些人看來,周寶存太傻也太過了。一個有穩定退休金的老人,何必要過如此簡樸粗糙的生活,把自己辛苦掙來的錢全部捐出去呢?
可周寶存從來不管別人怎么說,他就要照自己的方式生活。他說:“自己并不認同攢錢治病、存錢養老等觀點,只要國家強大了,個人就能跟著幸福。”
青島是一座充溢著愛和溫暖的城市,公益慈善事業十分發達。從青島“微塵”到“愛心陪伴空巢老人”大型公益平臺再到千千萬萬像周寶存老人一樣無私奉獻的人們,他們都為這座城市公益力量的成長做出了積極貢獻,讓這座城市因愛而盛名遠播。
這些無私善良的人,
像一粒塵土,微乎其微,
尋找不到,又隨處可見。
他們自認渺小,
卻塑造了偉大,
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,
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。